革故鼎新

发布时间:2022-11-25 作者:谷文国 作者系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群书治要》传承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原文改自外文出版社《读懂中国制度》系列丛书《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来源:学习强国

革故鼎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面对新矛盾新挑战,以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智慧,砥砺前行,革故鼎新,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在多个领域实现了突破性的历史变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和定型,开辟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改革创新精神的时代化展现。历史告诉人们,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党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改革创新,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革故鼎新,源出于《周易》的《革卦》与《鼎卦》,后世将其合二为一作为成语,表达除旧用新的意思,与因循守旧相对。按照《周易•序卦》的记载,《革卦》在《鼎卦》之前,《井卦》之后,“《井》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而所谓革、鼎,根据《周易•序卦》的描述,“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寓意改革、创新的有为精神。


无论是《周易•革卦》中“天地革而四时成”的说法,抑或是《周易•鼎卦》提出的“君子以正位凝命”,都旨在强调要顺天应人,柔进而上行,而非陈陈相因,故步自封。自兹以来,这种改革创新精神便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朝历代发生过的或大或小的变法、改制与改革。所谓革故鼎新,通俗地说,就是除旧布新,就是改变社会上陈旧的、不合时宜的旧事物、旧制度,革除违背世道人心的不良因素,荡涤阻碍历史潮流的瑕秽污渍。古人或称之为变革,或称之为更始,也有“布新猷,除旧政”的旨趣。如果从表面上来看,革故鼎新需要通过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去打破陈旧的一些东西;如果从内在上而言,则其意味着要扭转人们固有的不合时宜的观点和思想,努力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并开拓出新的局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革故鼎新意味着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也可以说是要勇于和善于打破旧世界,开辟新时代,迎来新征程。


革故鼎新作为一种精神,是亘古不易的。但若想将其彻底地贯彻实施,则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改革与创新路径之上,需要辩证地看,不能一概而论。既要看到改革创新作为变的一面,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更要看到支撑改革创新背后的不变的东西,也即维系人类社会稳定和有序的大道至理,而不是一谈到改革创新,就盲目认定是对旧有事物的全面排斥和否定,对新鲜事物不加拣择的依从和顺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自觉担负历史主动和创造精神,守正创新,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中华民族在近代历经磨难和艰辛,之所以能一次又一次战胜挫折,摆脱压迫,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进而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可不说是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勇于坚定不移地改革进取、创新进步的结果。


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没有止境,发展也没有止境,改革创新同样没有止境,所以必须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勇气和斗志,坚持和高扬斗争精神。正是在这种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改革创新精神的鼓舞下,中国义无反顾地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伟业,誓将改革、创新进行到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足以彪炳千秋的成就,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又一个矛盾和难题。这既是我们值得引以为傲和自豪的,更是我们应该予以警惕和谨慎的。因为旧的问题虽然一时解决了,但新的问题又会不断产生,所以改革创新既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会一劳永逸。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改革是循序渐进的工作,既要敢于突破,又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十年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进了一系列变革性举措和实践。


从历史来看,改革、创新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助推器,也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古今中外,古往今来,世界上不同地区的国家和民族所建立的文明和创造的文化没有不是依靠改革、创新取得的。从古希腊的梭伦、伯利克里改革到近代德国宗教改革以及英国的议会改革;从中国古代的管仲改革、商鞅变法等到宋明以来的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清末洋务运动再到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凡此等等,可以说,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色彩纷呈的改革创新史,改革精神自始至终都贯穿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推动着人类不断开辟着未来新的辉煌。


纵观当今世界,改革创新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一往无前地继续推进改革创新之路。这就需要我们不忘本来,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从中汲取思想精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顺应实践发展,不断拓展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既要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也要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推向一个更新的高度,顺利实现党的中心任务。


古人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创新精神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历久不衰。客观地看,历朝历代的改革创新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既有全面推进的,也有局部进行的;既有影响一时的,也有影响数百代的;既有中原文化向游牧民族学习的,也有少数民族政权渴慕而追求汉化的。一言以蔽之,只要改革创新能够保生存,促发展,对国家和民族有利,可以更好地破解人类社会进步的难题,就没有理由拒绝,就必须要去践行。革故鼎新所含蕴的改革创新理念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涵养着我们立足当下、开辟未来的历史眼光和思维,这既是中国已经由古走到今的路,也必然是中国将由今走向未来的路。


分割线
Copyright 2021 版权所有 © 山东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鲁ICP备05051451号